本网讯(通讯员:张怡文)近日,由电子科技大学主办,通信抗干扰全国重点实验室、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联合承办的第十届计算机与通信系统国际会议(ICCCS2025)在成都成功召开。会议吸引了来自上海理工大学、浙江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30余所高校,以及国内外科研机构、企业的200余名专家学者参会,共同探讨计算机与通信领域的前沿技术与发展趋势。
本届会议以“智能通信驱动数字化转型”为主题,聚焦5G/6G通信、智能算法、大数据分析、无线通信、物联网及人工智能等核心领域。大会主席、电子科技大学李劲东教授在开幕式致辞中指出:“面对国际技术格局变革,我们需要立足国家战略安全,强化优势领域攻关,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瓶颈,构建自主可控的智能通信技术体系。”
会议首日,南洋理工大学Dusit Niyato教授发表《基于专家混合模型的边缘网络生成式AI技术》主旨报告,系统阐述了在移动边缘计算环境下提升网络效能的创新路径。香港中文大学张颖珺教授则通过《AI原生无线系统:数据智能与物理模型融合》的专题演讲,提出了将深度学习与通信物理层设计深度融合的理论框架。
次日专题论坛中,新加坡科技设计大学Tony Quek教授(IEEE Fellow)围绕“6G人工智能原生网络架构”展开深度解析,浙江大学黄凯斌教授(IEEE Fellow)则从边缘计算角度探讨了《6G边缘智能的演进路径》,两场报告引发了关于“智能内生通信网络”的技术路线讨论。
在“智能环境感知与预测”分论坛中,我校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学院李王建同学代表网络与信息系统软件实验室,作了题为《基于NLSTM的多任务空气质量预测模型》的学术报告。该研究创新性地将神经逻辑网络与长短期记忆模型相结合,在空气质量多指标联合预测任务中取得突破性进展,现场与悉尼科技大学、早稻田大学等国际团队进行了深入的技术探讨。
会议特别设置产业对接环节,组织参观了电子科技大学通信抗干扰技术成果展厅。华为技术专家现场演示了基于AI信道编码的6G原型系统,中国移动研究院发布了《智能边缘计算白皮书》,为学术界提供了明确的产业需求导向。
据悉,本届会议共收录论文142篇,涵盖无线资源管理、智能网络优化、物联网安全等12个研究方向,其中30%的成果已进入技术转化阶段。会议期间同步举办了青年学者论坛、博士生工作坊等特色活动,为学术新锐搭建了国际化交流平台。
(审核:郑妮 责任编辑:崔妹)